濟南西裝定做-醫用防護服發展簡史
發布時間:2020-08-03 10:00:19
一般認為,醫用防護服起源于手術服。100多年前,醫生做手術時大多穿著一種黑色外套,被認為是最早的醫用防護服。當時,這種醫生穿著防護服的目的并不是防護自身免受傷害,而是為了保護衣服不被血液或分泌物污染。
早期的防護服材質一般為棉質,在干燥狀態下具有防細菌滲透的能力,但是在濕態下卻無法抵抗細菌的入侵。二戰時期,美國的軍需部門為了使防護服的材料應該能阻擋液體進入帶入細菌,開發了一種經氟化碳和苯化合物處理的高密機織物,增強防護衣的防水性能。戰后,民用醫院開始采用這些織物作為醫用防護服的面料。
20世紀80年代以后,人類對于艾滋病毒、肝炎B病毒、肝炎C病毒等血載病原體有了深入的了解,深刻認識到醫護人員在救治患者過程中存在受感染的風險,開始著力開發醫用防護服,使得防護服行業得到了蓬勃發展。
2003年,我國在抗擊“非典”疫情過程中,充分認識到醫護人員面臨的生物職業危害。在SARS流行過程中,我國內地累計報告非典型性肺炎5329例,其中醫護人員969例,占18%,屬于高發人群。由于醫護人員在治療、護理、轉運等環節中,因直接接觸病人而被感染的現象十分普遍,甚至出現為搶救一名病人而導致數十名醫務人員被感染的罕見現象,令社會各界大為震驚。我國相關領域開始研發醫用防護服。
早期的防護服材質一般為棉質,在干燥狀態下具有防細菌滲透的能力,但是在濕態下卻無法抵抗細菌的入侵。二戰時期,美國的軍需部門為了使防護服的材料應該能阻擋液體進入帶入細菌,開發了一種經氟化碳和苯化合物處理的高密機織物,增強防護衣的防水性能。戰后,民用醫院開始采用這些織物作為醫用防護服的面料。
20世紀80年代以后,人類對于艾滋病毒、肝炎B病毒、肝炎C病毒等血載病原體有了深入的了解,深刻認識到醫護人員在救治患者過程中存在受感染的風險,開始著力開發醫用防護服,使得防護服行業得到了蓬勃發展。
2003年,我國在抗擊“非典”疫情過程中,充分認識到醫護人員面臨的生物職業危害。在SARS流行過程中,我國內地累計報告非典型性肺炎5329例,其中醫護人員969例,占18%,屬于高發人群。由于醫護人員在治療、護理、轉運等環節中,因直接接觸病人而被感染的現象十分普遍,甚至出現為搶救一名病人而導致數十名醫務人員被感染的罕見現象,令社會各界大為震驚。我國相關領域開始研發醫用防護服。